【消息来源/吉林大学新闻中心 文/崔曾多 图片来源:受访者】安泽胜于2019年1月入职吉林大学,现为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卓越教授,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历任ACS Macro Letters, Macromolecules顾问编委。

记者:吉大化学作为“双一流”建设学科,对您的科研工作是否有更多的助力与支撑?

安泽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到更远的风景。吉林大学化学学科久负盛誉,在海内外均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一流的科研设施和众多的优秀学者。走在晏湖旁的林荫道上,化学、物理、光电和生物等多个国家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列四周,国家级科研中心的即视感使人印象深刻。高水平学科平台的教学水平、科研设施、科研实力和学术声誉等优势能够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人才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相关学科群为跨学科合作、拓展研究领域、孕育原始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入职吉大前,我在超分子化学领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吉大在超分子化学领域有着深厚的底蕴,先进的研究理念和完善的仪器设备,使我能够深入系统地开展相关研究。我目前正同物理表征、理论计算和生命科学的几位老师开展合作,科研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质的提升。不久前,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了超分子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心,不仅丰富了超分子研究的内涵,也为引进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支撑。

记者:在吉林大学工作已经三年多,除了工作上逐步的融合,情感上是否也有更深的融入?

安泽胜:人文历史、文化传承往往是一所大学的魅力所在,也是最容易引起人情感共鸣的精神食粮。吉大是中国化学教育和科研的重地,特别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一大批学术大师北上长春,创业于此。2019年初,我怀揣着对吉大化学的景仰之心,入职beat365官方网站,自此耳濡目染先贤们开创学科、严谨治学、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精神。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我的实验室就建在唐敖庆楼里,每当我从楼下经过唐先生的塑像时,都会放缓脚步,遥想先生当年在讲台上挥斥方遒、在书案旁凝神研思的风采,顿感备受鼓舞。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家骢先生虽已九十高龄,但仍经常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有时还亲自作报告。沈先生经常邀约实验室的老师面对面交流工作,今年1月7日,我有幸收到沈先生的邀约,向他汇报了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情况,沈先生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思维、对后辈的鼓励和为国为民的情怀深深触动了我。

先贤大师和优秀学者的奋斗经历、卓越成就是吉大化学浓重的人文色彩,也是凝心聚力的精神财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才的成长,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人才的加入。作为今日吉大的一员,我时刻感受到荣光和归属感,也时刻提醒自己学习、传承并发扬这些精神。

记者:通过您的切身体会,吉林大学的人才工作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吗?

安泽胜:我想,吉大人才工作最显著的与众不同,同时也是优势所在,就是以“兼容并包的胸怀、平等协作的精神”凝聚人才。2019年初,超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孙俊奇教授在实验室年终总结会上,将我作为引进人才介绍时讲到,人才不等同于“帽子”,并引用“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来定义人才,化解了我当时没有“帽子”的尴尬,我在感念他善意的同时,也被学校引进人才的独特思路所折服。

这种“兼容并包的胸怀、平等协作的精神”无处不在,我在吉大工作的三年里,每次有重要的项目申报,实验室都会组织有经验的老师,对申报内容进行详细讨论、出谋划策。这些开放、平等、自由的学术讨论,已经不仅仅以项目申请为目标,更是对研究前沿的探讨、对科学问题的凝练、对学术思想的升华。我更有幸多次得到张希校长的指导,很多时候是张校长利用晚上的时间对项目团队展开指导,或是在超分子实验室一楼的咖啡厅,或是在鼎新楼的小会议室。2021年,以吉大为牵头单位申报的“催化科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便是得益于团队协作和集体智慧。

近年来,学校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构建了吉大特色的人才引育和发展的新格局,吉大凭借独特的品味、勇气、智慧和胸怀走出了一条适合学校的人才引进之路。我们欣喜地看到,基于学术目的的人才流动正趋于回归,吉大正成为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的人才高地。尤其令人振奋的是,化学学科培养储备的众多年轻学者正脱颖而出,国内的知名学者也纷至沓来。

记者:对吉林大学的未来、对您的事业有哪些期待?

安泽胜:吉林大学教师学生规模庞大,有培养人才的优良传统,多年来人才辈出。齐全的学科门类是吉大的特色和优势,有利于组织多方面的专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学科交叉融合是学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吉大多年来已经探索出一条跨学科融合发展的道路,吉大多位跨学科发展杰出校友的事迹也被传为佳话。相信未来吉大将会继续勇担重任,为国家培育新时代的人才,特别是能够培育面向未来挑战的人才,在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诸多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

吉林大学是我学术生涯的新起点,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得以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能够将个人的事业融入吉大发展的大业,我深感幸运。未来,我的工作目标:一是会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二是希望在学术上能够实现自我突破,尝试一些新的挑战。

今年,是化学和多个学科创建七十周年,我到吉大工作三年多,入职时间虽短,在共享历史荣耀的同时,也殷切期盼自己能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事业和化学学科再创辉煌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