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1973年,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学校和各系的领导班子由军代表和工宣队组成。1969年,化学系接受一项军工项目——研制便携式毒气检测仪。领导决定抽调:无机化学李连生、杨开海老师,有机化学朱绍先老师,分析化学杨海泉老师,催化动力学研究室汤国庆、白玉白、赵方卿老师,物质结构研究室张元福、马荣久、杨光弟、王顺祥老师,先后共11位组成404科研组,白玉白、李连生任课题组长。经初步分析,这些气体都具有特征红外谱线,所以,决定采用红外吸收的方法制造“便携式红外毒气检测仪”,显然,这是集光、机、电、化学于一体的研究项目。

图1:404课题组人员:前排:【杨海泉】(左一)、李连生(右二)、【杨光弟】(右一),后排:【马永久】、【张元福】、杨开海、白玉白、【赵方卿】、汤国庆、【朱绍先】,前排系领导:吴忠文(左二)和工宣队员(注:【】者已离世)

文化大革命中,我们提出的口号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实践,开展协作。

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做了分工:

(1)微型红外光源由杨海泉负责。他参考大型仪器上用的红外光源,认真分析所用材料,分析制作条件和工艺过程等,然后,自己不断试验摸索,采用白金丝为载体涂覆氧化锆红外辐射材料,经成百上千次的烧结试验,终于制成了精小便携,有足够发光强度的红外光源。

(2)光路系统由汤国庆、白玉白、王顺祥负责。这是仪器的核心,首先要制造一个长光程池,要求在50厘米的距离内让红外光行走50-100米的长度。我们走访了长春光机所科研人员,提出我们的设计要求,经过多次交流,他们毫无保留地提供了设计方案,我们根据方案画出图纸送光机所玻璃车间加工。其次是短焦距的聚光镜,汤国庆想到椭球镜,于是用刀削箩葡做试验,启发自己画出图纸,也由玻璃车间加工。第三是制备窄带滤光片。这是一项复杂的高科技工作,除了学习膜系设计理论外,需要购买高真空镀膜机,自己装配膜厚测量系统。汤国庆、白玉白、王顺祥日夜奋战,短短几个月造出了三个波长的滤光片。

(3)选频放大器的制造由张元福、马永久、赵方卿负责。张、马二位学过无线电基础知识,赵是学化学的,但在研制色谱仪(蔡镏生老师要求自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电路制造经验。他们选购器件,自制印刷线路板,焊接元器件,焊好后反复调试,终于制成了耐温在+40—-13摄氏度稳定的高放大倍数的选频放大器。

(4)仪器组装全体人员参与。微型红外光源和三个窄带滤光片组装成为三波长单色光源。长光程池由三镜系统组成,有光入口和出口。单色光源装在长光程池入口处,二者之间有一个四分之一象限调制扇将单色光调制成频率光。长光程池出口处装有高灵敏度锗红外接收器,它和选频放大器连接,放大器输出信号由微伏表显示。就这样组装成了“便携式毒气检测仪”。全部机械部件由第一汽车制造厂精密仪器车间帮助加工,仪器由9伏银锌可充电电池供电。

(5)灵敏度标定由李连生、赵方卿、朱绍先负责。他们制造一个很大的密闭通风橱,可以在其中制造确定毒气浓度的空间,“便携式红外毒气检测仪”放入其中进行确定。

对“便携式红外毒气检测仪”有一个基本要求是经得起野外恶劣条件的考验。我们把检测仪带到空旷寒冷的野外进行试验,多次测试结果证明,仪器达到了设计要求,即对安全毒气浓度可以检测到。该项目于1973年通过领导机关验收。长达四年的研究证明,化学系发挥多学科专业交叉优势,团结合作,是可以做成大事的。

四年时间内,下达任务的部门直接参加领导,他们组织全体人员学习矛盾论、实践论,学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实验过程中,不少人中毒,或者是瞳孔放大,或者是瞳孔缩小。稍微严重的马上到校医院打一针葡萄糖,轻一点的喝杯葡萄糖水,回头继续工作。有两位老师接触毒气次数多些,胃肠消化受到影响,一直身体消瘦,他们没有也没想申报职业病的事情。在一个特殊的年代,人们具有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是正能量,是吉大化学70年一直保持的精神。

图2:404课题组部分人员:【杨光弟】、汤国庆、【张元福】、【赵方卿】、李连生、【杨海泉】、王顺祥、白玉白(注:前排有4位军代表(军装戴帽者),【】者已离世)

作者简介:白玉白,196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同年分配到化学系蔡镏生教授创建的催化动力学研究室工作。1965-1980年任助教,1980-1987年任讲师,1987-1992年任副教授,1992-2006年任教授,1997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图3:404课题组人员:【赵方卿】、白玉白(左三)、汤国庆、【杨光弟】、王顺祥和军代表一起政治学习(注:【】者已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