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47 (第3/4页)
的基础上,再对整个朝廷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让我有些料想不及的是,是陈明礼的处境比我想象的还要差。 我在礼部贡院中抄书,他偶尔会过来巡视一下,向来不说什么话。另一个学生跑路了,也不见他有何反应,常见他身后带着一群谈笑风生的人走过,他如同笔架山一般立在最前,端着尚书架子,比院前的石狮子更肃穆,一言不发。 别人来看时,兴许要笑这老头子已经老成了一块木头板子,除了脸上深深的褶子,已经不剩什么了。他身后那些人谈笑时,未必没有一些含沙射影地嘲讽他的意思。 另一个让我起初没有想到的事,便是林裕已经整四年没有批过奏折了。 那一封封谏言上的朱批,毫不掩饰,是张此川的笔迹。张此川失踪之后的这段时间内,便由司礼监掌印太监撤函,宰相批注。 要说消失的那个人,仿佛是林裕本人才更为贴切。 我在那个小房间里呆了半个月后,发到我手里的奏折突然内容一变,那些琐碎重复的内容被人撇去了,送到我这儿来的,十封里有四五封直陈政务要事。 我见到了许多张此川的上书,由他本人写,本人呈送,最后本人批,整个过程一丝不苟。 另有陈明礼和其他几位老官的奏疏,叽叽喳喳不少,大多都被打回了,没打回的都只是淡淡两个字:“已阅。”张此川批的时候估计眼睛都没眨的。 玉兔很有意思,他帮我找奏折的时候,只要看见了张此川的,都要仔仔细细地看过一遍,然后攒起来推得老远,直到我找他要的时候他才肯磨磨蹭蹭地交出来。 我边叹气边摸他的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