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章 拒绝低效努力:如何抓住重点? (第4/5页)
开始工作的时候,我特别佩服一个同事小何。他每天都穿戴得整整齐齐,准时上班。一到工位上,就打开电脑上的时间管理软件,把当天要完成的任务列出来,精细到每分钟要做什么。当时我觉得他特别自律,做事特别有条理,能够把密密麻麻的格子中的事都按时完成。 后来,我下定决心要成为像小何那样的人,便下载了一个时间管理软件,每天的时间被软件分成了无数份。 每过20分钟软件就会有提醒,提醒你下一件事开始前要完成现在手头的工作,我的deadline(截止时间)也从原本的一个——下班时间变成了每天数十个。 时间管理软件让我进入了时刻与deadline赛跑的状态,时间格子被分得越细,我心越慌,工作产出的质量也越来越差。当时,我陷入了深深的怀疑中:为什么很多人推荐使用的工具,到我这里却产生了反效果呢? 大概因为迷信权威吧,即使每天工作时都感到心慌,被无法按时间表完成工作的状态刺激,我也仍然没放弃这个时间管理法。每次坚持不下去时,我就望向小何,仿佛只要我把小格子里的任务按时完成了,就能成为令自己佩服的人。 每天在时间管理软件设定的deadline的逼迫下,我焦虑到了极点,情绪的弦终于在某一天断了——我实在搞不定这件事啊!再给我几天可能都搞不定! 我合上电脑,走人。当然,只是下楼买了杯咖啡。我什么都不愿意想,只想心无旁骛地喝杯咖啡,什么时间管理、小格子统统抛到一边! 冰美式咖啡的苦和凉让我暂时冷静下来,我约了小何一起吃饭,想向他取取经。 2 “今天是什么好日子,你怎么突然想起请我吃饭?”小何一脸诧异。 “我特别佩服你,你每天用时间管理软件把时间安排得妥妥当当,甚至精确到每分钟,特别有条理。”我把最近用时间管理软件的事对小何说了。 “但我用了之后,效率好像还不如以前,完成工作的过程就像是在赶时间。这顿饭可不白请啊,我要向你讨教一下。”我说。 “说实话,我也是这种感觉。” “你也这么觉得?你也觉得是在赶时间?”我难以置信,以为我理解错了他的话。 “对,总怕完成不了,所以在赶,每件事情都好像没做透。时间一到,又要做下一件事情了。” “我也有同感,觉得事情都做不透,缺一点什么。”我没想到近日让我自我怀疑的问题也是我一直佩服的同事的困惑。 这顿饭让我打消了自我怀疑,紧张的神经也松弛了许多。吃完饭,我们一起回到公司。我把那项完不成的工作放到一边,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到底什么才叫效率呢?如何使投入产出效率最大化呢? 我反思的结果就是转变思路,不再执着于把时间分割成很多小格子,而是开始做减法,试着把精力集中到能带给我很大进步的两三件事情上。 慢慢地,我发现,时间管理和自律一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你无法也不必高效地利用好每一分钟。 3 我的下属李明是时间管理的终极爱好者,他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一个小时把当天的事情安排好。你没看错,就是一个小时!他美其名曰“磨刀不误砍柴工”。安排完一天的工作后,他才开始“正式”上班。看似每天都非常有规律,定时定点做事情,最后他工作的效果如何呢?普普通通。虽然不能说差吧,但也没比其他员工出色。 那天,我们公司有一个分享会,主题恰好是“时间管理”。每个人都上台说了自己在时间管理方面是如何做的,或者是自己的见解。 李明自然是支持时间管理的,他说自己平时无论是上班还是日常生活,都把时间安排得很好,分分秒秒都不浪费。 轮到我说的时候,我说,时间管理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我和同事们分享了我之前工作的经验,也就是前文小何的事情,台下有的人赞同,有的人若有所思。 分享会结束后,李明私下找我聊天,因为“时间管理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这句话一下子颠覆了他一直以来的认知,他一时接受不了。 “你是不是每天要做许多事情,每天把时间分成好几份?”我问。 “对啊,我每天上午每两个小时要完成一项工作,中午半小时吃饭,半小时午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