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 第21节 (第3/6页)
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他们拼合成所查字的读音。 比如说,还是上文的“鼓”字,《熙成字典》里解说,可以“果五切”。 意思就是拿“果”的声母“g”,跟“五”的韵母和音调“u”,切出来一个新的读音“gu”,就是“鼓”的正确读音了。 这两种方法虽传承多年,但缺陷也很明显,它还是会被方言拖后腿,不好掌握,不好运用,不利于汉字的大规模推广。 现在已经是民国,有识之士推行“教育救国”,要教育先得识字。 而中国的汉字,它的字音和字形,都不容易掌握,是很难普及的一种文字。 梅先生讲的这一套注音字母,就是改进旧式的反切法,形成了一套语音系统。 梅先生大致讲了“注音字母”的前世今生,就告诉大家这套注音字母,声母有24个,韵母15个。 梅先生先给大家,发了一份油印的讲义。 她先教大家学声母。 梅先生拿着粉笔,在那个很粗糙的黑板上,写了一个很奇怪的符号“ㄅ”。 珍卿看看手上油印的讲义,上面写的有一样的符号。 这里的“注音字母”,明显不是后世通用的拉丁字母拼音。 这符号不像一个字,倒像一个笔画。 然后,梅先生就指着这个符号,教大家念,念完几遍,给大家演示了怎么写。 珍卿听着,就是后世拼音里面“b”的发音。就一直跟着重复念读,并且在纸上写这个符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