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54 、个体户  (第1/4页)
    年初结束上山下乡,浩浩荡荡的知青大军扎堆回城。他们面对的社会环境与当初全然不同。    找不到工作机会,找不到结婚对象,让许多人苦闷。    许多农民也获得了进城务工的自由,与返城知青争夺就业机会。    城市中的待业人口越聚越多。    这些被社会抛出正常就业领域的‘闲人’,无奈之际cao起了个体户这个为社会所不齿的行业,可谓逼上梁山。    随着1980年初,国家颁布了《关于城镇个体工商业户登记管理若干规定》,整日提心吊胆生活在投机倒把阴影下的个体户们暂时松了口气。    夏初6月,中央提出,“鼓励和扶持个体经济适当发展,不同经济形式可同台竞争,一切守法个体劳动者都应受社会尊重”,给了掘到第一桶金的个体户一颗定心丸。    许多个体户,都是在菜市场门口,寻一块空地,在此地摆摊售卖一些蔬菜、日用品、小吃,衣服,鞋子,大多没有什么组织,也没人管理。    甚至还有苏明下面的二道贩子公开卖起了手表、计算器。    个体户,最初就是待业青年、黑五类的代名词,听着刺耳,看着刺眼。    但偏偏就是他们,趁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年代,市场上物资匮乏,赶上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波,搞着了大钱。    他们练摊、倒服装、倒电器,把广州的东西运回内地卖,就凭跑个差价,成了万元户。    而公务员的月薪也就七八十元。    与其说他们抓住了机遇,倒不如说是机遇抓住了他们。    这场淘金运动,那些来自社会底层、白手起家、筚路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