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9章 破茧化蝶 (第2/6页)
*,岂因祸福趋避之;再然后是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艰苦行军,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关于家国天下的热烈讨论,六千多个勤王士子已经从思想深处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定位:效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践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吾辈士子,共赴国难,虽百死亦无悔! 总而言之,在一种特定的舆论氛围中,六千多个勤王士子已经完成了人格的升华,并且由内而外产生了一种类似于殉道者的情怀。 这种情怀,在儒家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这种情怀的加持下,水泡饭和醋布反而变成精神享受。 在这种情怀的加持下,每天几十里山路也成了意志磨炼。 在这种情怀的加持下,枯燥乏味的训练也变得生动起来。 在这种情怀的加持下,勤王士子们对于崇祯带给他们的这次磨砺再没有一丝抵触,反而积极投身其中,并满怀热情的期待着学成之后早日北上徐州,然后在徐州战场上通过与建奴的厮杀来实现最后的蜕变——犹如破茧化蝶一般的终极蜕变。 勤王士子们想着到了徐州战场后再迎来最后的终极蜕变。 但是崇祯不想这么做,因为直接将这些士子投放到建奴的兵锋之下,一来太残忍,二来太奢侈,这些可都是种子,不能这么浪费。 崇祯为勤王士子精心准备了一场大考。 一场类似于破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