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谦益 (第3/6页)
话,“宁遗子孙一卷书,不留子孙千钟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此家法,才可累世簪缨。 他还给度满举了两个本朝的现实例子,两族俱为本朝数世三公。 第一个是关东豪门,汝南袁氏,家法为《孟氏经》,是袁氏第一世三公袁安之父袁良,从孟氏精舍所学。 当时袁良,不过是个六百石的县令。而到其子袁安以降,四世皆出万石三公,家资巨富,日常供奉,拟于王侯。此非《孟氏经》之助呼? 第二个是关西士族弘农杨氏,家法《欧阳尚书》。对的,这个《欧阳尚书》就是当时伏生的一位学生欧阳生所传。 杨家本是前汉武家,其祖宗杨喜,因获项羽一条腿而封侯。直到本朝出了个杨震,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诸儒尊为:“关西孔子杨伯起”。杨家就此转为经学世家。 其后,四世太尉,德业相继。 从这里可知,一位乡间的编席匠能受学于济南伏氏精舍,和历史上的汉家名臣列为一脉,是多大的造化。 即便这个造化是度满之父用生命换来的。 刚来的度满,不过乡间氓愚,不知轻重。对族里造成父亲的死,那是怨愤之气,四水难消。 但随着他愈是了解经学之重,愈是知道伏氏精舍有多么煊赫。他渐渐开始对族里感恩,也对未来充满希望。 正如那位师兄所说的,三公之位不敢求,但世为二千石,就从我辈开始。 从此,他朝夕侍奉师长,晨昏定省,待之如父,用心读书。又因家中不富,无力供给他日常薪米。 所以,每天早上,度满拿着家中编好的草席草鞋,到市里卖,一边贩席一边读经。下了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