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5章 (第2/3页)
,连午饭也来不及吃,便跟姜华一起接受了沙港媒体的采访。 酒店二楼的咖啡厅里,多家媒体围成了半圆,相机对准了坐在长桌后的三人。 姜华坐在中间,容柯和闫致分别坐在左右,三个人的手里都拿着三四家不同媒体的话筒。 “请问姜导此次凭借快车这部影片入围沙港电影节,有什么感想?”有记者问道。 “还是挺感慨的吧。”姜华举着话筒说,“我的风格比较小众,没想到能获得主流奖项的认可。” “听说这部影片在构思上闫致也出了不少主意,是这样吗?” “对,闫致是一个非常天马行空的人,有特别多奇思妙想。”姜华毫不吝啬对闫致的夸赞,“在拍摄途中,我们经常头脑风暴,一聊就是一小时。后面在后期制作上,他也提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可以说这部影片有他一半功劳。” 有些事姜华不好说得太明白,但容柯知道。 在决定冲击沙港电影节后,闫致翻看了所有历年获奖影片,摸清了这个电影节的调性。后期姜华在选择素材时,也听取了闫致的意见,最终才呈现出了一部既符合姜华自己的标准,又符合沙港电影节获奖标准的影片。 闫致并不是靠着天赋“恃才行凶”,他做事一定会做到极致,用周凛的话来形容,他就是小时候班上既聪明还用功的那种学生。 记者继续提问:“那对于今晚,姜导有什么样的期待?” “期待当然是能拿奖,但拿不到奖也没关系,能够入围已经很开心了。” 姜华应是知道沙港的媒体喜欢搞事,所以回答得很是含糊。 快车提名了最佳影片等好几个奖项,记者想问的明显是他预期拿几个奖,但他却假装没有听懂。 记者问得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