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后记(一) (第3/8页)
车夫边跑边问:“先生到太平山哪里?” 周维烈道:“去山脚坐缆车。” “山顶好风光,大半个香港都能看到,”车夫笑问,“先生是留学回来吗?” 周维烈顺口回答:“是的。” 车夫说:“那先生有前途,喝过洋墨水的都能赚大钱。我的崽就在周先生的希望小学读书,成绩很好,等长大了我也送他去留洋。对了,先生贵姓?” “姓周。”周维烈道。 “哦,还跟周先生是本家,”车夫嘴碎道,“周先生是大好人嚟嘅,办学校不收学费,专门照顾穷苦人。我的崽还会说国语,说得可标准了,比很多大陆来的人都更会说。” 50年代的香港,国语是社会通行语言,因为大部分香港人都是从大陆逃难来的。香港电影也基本是国语台词,主要票房市场为台湾(前几年还能卖去大陆),粤语电影要到70年代初才渐渐成为主流。 周赫煊已经搬来香港十年,除了开矿设厂和走私物资到大陆以外,他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兴办教育。 创办私立中学和大学就不说了,周赫煊还在香港办了30多所希望小学。此时的香港学校数量有限,大部分小孩都无法读书,周赫煊的希望小学就成了穷苦人家的首选。 周赫煊在办教育时掺了私货,但凡是他出钱创立的学校,学生必须会听会说国语,期末还有国语的口语考试内容。 …… 太平山顶,周公馆。 周维烈按响门铃,门房老头揉了揉眼睛,突然欣喜道:“是大少爷回来啦!” “杜叔好。”周维烈笑道。 “少爷还是那么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