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_第十一章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第5/6页)

又是布政使妻弟,真会有人去查盐引?”

    “而且就算查他也不怕,这年头敢插手官盐买卖之人,手头会没有多余的盐引?权贵上下其手者比比皆是,苏东主手上没兑出的盐引恐怕比兑出的都多,而且现在盐场的灶私都不算私盐,我们就当是给了他一个兑盐引的机会。”

    “否则他凭什么用十六文的价格,从我们这里买上好的雪花盐?这雪花盐运到省城和南北二京,价格起码翻上十倍,他自己能算清楚这笔帐!”

    朱浩深知大明盐政尿性。

    如果成化之前玩这种行盐方法,必死无疑。

    但在弘治二年时,朝廷发现盐商手里的盐引长久无法兑出,而灶户的煮盐积极性又不高,常常有盐引而无盐供应,于是便规定:“凡商无盐支给,听其买勤灶之盐,是为余盐之始。”

    从那之后,盐商可以直接从灶户手上买盐,灶户每年上缴给官府定量后,多余部分可以直接卖给手持盐引却无法从正规途径兑盐的盐商,灶私先例便从这里开启。

    弘治年间,先有大太监李广,后有张鹤龄、张延龄、周彧等皇亲国戚,从皇帝那儿以非正规途径拿到数以百万计的盐引。

    正德皇帝登基后宵小横行,盐场的盐被这些人垄断,出现大量有盐引而无盐的情况,大明盐政就此走向崩坏。

    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朱浩跟苏熙贵的生意完全可以做到双赢。

    苏熙贵看似吃了点亏,放出去的盐引收不回,但其实他手上的盐引多的是,能平价买到雪花盐贩运到省城甚至两京,可以说赚大了。

    正因为如此,苏熙贵才欣然接受朱浩的条件。

    朱娘和李姨娘消化了好长时间,都没琢磨透其中关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