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创建七十周年。七十年来,老一辈化学家筚路蓝缕、奠基立业,一代代化学人继往开来、拼搏奋进,吉林大学化学学科早已跻身全国化学一流学科前列,并在全球化学界享有盛誉。今年也是我的恩师徐如人先生执教七十周年。徐先生虚怀若谷,淡泊名利,对科学格物穷理、倾力求是,是成果丰硕、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化学家;徐先生诲人不倦,甘当人梯,对后学关爱有加、倾力培养,是桃李芬芳、学高为师的著名教育家。

徐先生出生于1932年3月,是浙江上虞人,少时虽饱尝颠沛流离和战乱之苦,但他没有放弃任何学习机会。1949年,徐先生考取复旦大学化学系,一年后转学至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52年大学毕业后,徐先生怀着满腔支援边疆、报效祖国的热情远赴东北,只身来到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化学系任教,开启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科教事业。在蔡镏生、唐敖庆、关实之、陶慰孙等老一辈化学家的带领下,徐先生参与了艰苦的建系工作和化学学科创建工作,成为吉林大学化学系最早的创建成员和化学学科建设发展的最初奠基人之一。

1985年,我高中毕业后进入吉林大学化学系学习,大学毕业后师从徐先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徐先生不仅是我科研的导师,更是我人生的导师。从跟随徐先生学习到与徐先生共事,寒来暑往,已经三十余载,徐先生于我而言,亦师、亦父、亦友。我始终认为自己是徐先生弟子中最幸运的,能够一直在徐先生身边受教,徐先生的做人、做事、做学问之道,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1:1997年8月,于日本国际学术会议

徐先生品格高尚,行为世范。化学系建系之初,当时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一些从南方来的同事,最后由于地域、气候、经济条件等原因陆续离开了东北,但徐先生坚守了下来,这一守就是70年。每当有人问及原因,他总是坚定地说:“我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国家建设需要,个人得失、条件是否艰苦,我并不会考虑。”徐先生经常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做学问一定要先做人,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把学问做好。他着力言传,但更加注重身教,一直这样以身作则。我深受徐先生的影响,成为一名老师之后,我也是一直这样去教育我的学生,要先做人,再做学问。

徐先生为人低调谦和,恭而有礼。无论是与学生、老师,还是与陌生人打交道,徐先生从来都是和蔼可亲的态度。徐先生一直崇尚宁静致远,从不争名逐利。他经常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去做好,不要计较得失,更不要去抱怨,对人要学会宽容。“文革”期间,徐先生受到不公正对待,身心备受摧残,每当提起这些,他都是非常平静淡然,从不抱怨什么。在那个年代,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徐先生依然坚持科学研究。我们现在一直进行的分子筛和水热合成化学方面的研究,正是徐先生当年“文革”下放期间,在一个乡办工厂创立起来的。

徐先生做学问慎思笃行、尤为严谨。我做研究生时,发现了阳离子骨架的微孔晶体结构,打破了以往分子筛的传统概念。为了证实结果的准确性,徐先生让我重复做了一年实验。2015年的时候,我们首次发现羟基自由基存在于沸石分子筛的水热合成体系,并可以显著加速沸石分子筛的晶化。这个发现我也是让学生们不断重复地做了一年实验,经过大量实验以及理论的验证,最终这一重要成果在《科学》上发表。

徐先生学识渊博,是教书育人的楷模。他重视课堂教学,提倡作为教师首先要讲好课。他以身作则,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了普通化学、无机化学、现代化学基础、稀有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固体化学、分子筛科学等相关基础课和专业课。徐先生善于启发式教学,灵活地将科研成果、科研思想融会于课堂教学中,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从2019年起,我带领团队成员建立前瞻性的本科生课程体系,开设本科生《科学实践课程》,将国际前沿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实现以科研反哺教学。

徐先生一生都在不断丰富科学理论、著书立说。徐先生在分子筛化学和无机合成化学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化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至今仍是化学人的学习宝典。近二十多年来,徐先生一直潜心著书。他不习惯用电脑打字,一直坚持手写,几乎每天都要花四五个小时亲自手写书稿,不当之处就一遍遍地擦掉,再一遍遍地重写,字迹非常工整。我跟随徐先生一起参与写过三四本书,每次写书时,他都说“这是最后一本了”,可一旦有了新的想法,再有出版社强烈恳求能不能再版或者再写一些新的书籍时,徐先生还是坚持要去写。徐先生觉得哪怕自己再苦再累,只要能为后人提供知识,就十分值得。他这种甘于为科学事业执着奉献的精神,完全是出自对科学的热爱,所以才乐此不疲。

徐先生高瞻远瞩,敢为人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徐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在国际上率先就发展分子筛科学中的三个重要基础问题开展了最为系统的研究,包括创建新合成路线、开拓新型分子筛,系统研究分子筛与微孔晶体的晶化机理、特定结构分子筛的设计与定向合成。特别是关于特定结构分子筛的设计与定向合成,徐先生是这个科学问题在国际上的首位提出者,引领并推动了国内外功能材料的分子工程学这一前沿科学领域的发展。在传统合成中,对于功能材料的研发主要是依赖于研究者不断重复的尝试法实验。徐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敏锐地意识到,做无机合成不能总是像炒菜似的盲目合成,对新材料的发现一定要走定向设计合成的道路。定向设计合成就是以功能为导向对结构进行设计、剪裁和修饰,最终实现对指定性能和结构材料的定向合成、制备与组装,这是未来新材料发展的必然趋势。1998年,我从日本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国,和徐先生一起从事功能材料的定向设计合成。徐先生经常跟我说,做研究一定要瞄准最前沿、占领制高点,要超前想到别人还没想到要做的事情。徐先生的话为我做科研提供了非常好的启迪。对分子筛材料来说,要实现定向设计合成,可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当时分子筛研究正处于瓶颈低谷期,特别是介孔材料、金属-有机骨架(MOF)等热点材料的出现,使得许多人放弃了分子筛这一传统材料的研究,但徐先生毫不动摇。为了找到分子筛的合成规律,徐先生让我们从最基本的工作开始,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系统总结文献工作,在世界上创建了首个分子筛合成数据库。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坚持,我们在分子筛合成路线上独辟蹊径,在国际上较早地提出基于理论模拟、计算机数据挖掘和高通量实验相结合指导材料定向设计合成的新路线,发展了分子筛材料的合成方法学,成功合成出数种新型分子筛,实现了我国在分子筛拓扑新结构创制零的突破。

图2:2001年5月,于吉林大学举行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

徐先生已届九秩高龄,思维极其敏捷,仍一如既往地投入挚爱的科学事业,思考科学前沿问题。徐先生每周都到实验室和我们交流,一谈到学术问题,他马上就精神抖擞、充满激情,可以看出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科学的热爱。如今,徐先生又矢志创立新兴学科——凝聚态化学,将化学学科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高度。最近,徐先生又接受了Elsevier出版社的邀请,准备将这几年用心思考的凝聚态化学建设写成专著。

图3:2015年9月教师节,于徐先生家中

春风化雨育桃李,润物无声洒春晖。徐先生培养了大批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曾风趣的将自己早期的部分学生名字作成了一副对联:“守贵守华东元吉红接胜,天佑丰收大庆新生启升”(注:十人中有三位中科院院士,六位“杰青”,一位国家级教学名师)。我们一直在想着如何加个合适的横批。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不禁想到,《景行如人:徐如人传》中的“景行如人”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横批吗?徐先生家的院子里种了两棵李子树,每当七、八月份李子成熟的时候,他就会召集自己大大小小的弟子到家里去,摆上“李子宴”,热情地招呼大家吃李子,大家一起围坐在李子树下,如家人一般无拘无束地说着笑着,那种喜悦,真是难得的一种享受,我们就像一个快乐的大家庭一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想,这正是徐先生为人为师、德馨行雅的写照。

今年是徐先生九十寿诞暨执教七十周年。在祝愿徐先生幸福安康的同时,也希望能借此弘扬像徐先生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广博的思想、高尚的品德、坦荡的襟怀、宏伟的业绩之点滴,以激励年轻一辈“踏浪前行风正劲,不负韶华争朝夕”!

作者简介:



于吉红,无机化学家,2015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9 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92 和1995 年在吉林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师从徐如人院士。现任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吉林大学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吉林省科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