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欠了我十亿两_第128章 金龙牌自行车投产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8章 金龙牌自行车投产 (第1/5页)

    崇祯六年,二月底。

    海港城,轻工业区,第一自行车生产厂。

    这天,许远带着多名的高层人员,前来进行视察,出席了第一批100辆金龙牌自行车批量下线的剪彩庆祝仪式。

    许远对这座自行车厂十分重视,从厂房的选址建设开始,就非常关注工厂的建设进度,工人的培训进度,研发团队的研究进度,并且先后投入了近10个亿的资金,从现代社会采购了各种各样的机床设备、生产加工设备、流水线设备,甚至是原材料等,缺少什么就提供什么,可以说是有求必应。

    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行车在明末世界的本地化生产。

    包括研发人才的本地化,技术工人的本地化,大部分原材料的本地化。

    最终生产出几乎不依赖现代社会的自行车出来,不说实现100%的本地化自主生产,也要把依赖度大幅的降低。

    那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被命名为金龙牌的自行车也成功量产了出来,许远最初设定的目标都实现了么。

    宽敞的工厂厂房中。

    对着组装流水线上,一辆辆的半成品自行车。

    厂长曾孝平亲自为许远介绍道:

    “庄主,构成一辆自行车的零件,大大小小约有300多个,但我们经过设计上的简化,在对自行车使用功能影响不大的前提下,去除掉部分的零件后,成功减少到了153个。”

    “原材料方面,也尽量寻找本地化替代,并与炼钢厂那边合作攻关,冶炼出了性能达标的锰钢和弹黄钢。”

    “再利用切削机床、冲床、钻床、拉丝机床、激光加工机床等先进设备,加工出了所需要的各种零件。”

    “到目前为止,组成金龙牌自行车的153个零件中,锰钢车架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