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欠了我十亿两_第三十九章 庄园经济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九章 庄园经济圈 (第2/6页)

识到的种种新鲜事务,一次次受到巨大冲击,并在强烈的反差对比之下,他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是动摇了。

    不止一次的动摇,原来坚持的信念在不断的衰弱。

    因为许家庄确实不太一样。

    比如大斗借出小斗归还,不知得罪了多少地主老爷,救了多少穷人的命。

    比如许家庄的良种,不仅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产量也至少增加三成以上,种子价格也不高,甚至允许先赊账购买。

    比如提供了大量的临时工作岗位,最多时一座集体庄园就招工万人,给无数家庭带来额外收入,乃至让一些贫困家庭有了活下去的生计。

    另外许家庄还主动修桥补路,在许家庄周边,修了不少六尺宽(两米)的水泥路,建了十多座的石桥木桥,过桥费一文不收,背后不知被多少人讥讽痴傻。

    还有今天王老实之所以推着稻谷,去许家庄碾米坊舂米,是因为在这里舂米不收钱,只收三成的稻糠,较之于通过其他渠道舂米,可以说十分的划算。

    而以上的这些实例。

    足够证明许家庄的好,证明那位许庄主,是位活菩萨般的存在。

    但……

    许家庄的这种好,能持续多长时间?

    那位许庄主许菩萨,未来某一天会不会发生改变,变的不再那么仁义善良?

    就算许庄主能仁义一辈子,但等他没了,他的子孙呢,能不能继续仁义下去?

    不确定。

    根本就无法保证。

    故而王老实他体内那华夏农民的本能基因告诉他:田地,还是持有在自己手上比较好,哪怕会过的比较辛苦。

    很快。

    许家庄碾米坊前,排了条不短的队伍,周边村民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