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九章 庄园经济圈 (第3/6页)
来舂米的很多,大部分跟王老实类似,多的用平板车拉,少的用鸡公车,也有少数富农,用上了许家庄生产的轮胎式钢架独轮车,载重量是鸡公车的一倍,还更加省力,但要15块银元一辆,谁家要是有辆这种的独轮车,不知会让多少人羡慕。 而那些家中什么车都没有,只能用肩膀挑百十斤稻谷过来的农民,无需排队等待,可直接在米柜那边,以100斤稻谷换70斤米 20斤米糠的比例,快速进行兑换——许家庄几乎不占这些贫民便宜。 一个多小时后。 总算轮到了王老实,工作人员先把他的稻谷上磅称重,告知他具体斤数,然后把稻谷倒入机器进料斗,嗡嗡的巨响中,黄橙橙的稻谷,被加工成了白花花的大米与粉碎状的稻糠。 五石六百来斤的稻谷,最后得精白大米410斤,稻糠200斤,其中三成的稻糠算作加工费。 “我们当取走稻糠六十斤,不知可有问题?”工作人员问王老实。 “无有问题,无有问题。”王老实摇头,较之于他处的缺斤短秤,许家庄碾米坊只能用良心来形容。 将大米跟稻糠重新装上车,准备推车回去。 这时两个儿子十分兴奋的跑回来,汇报了一个好消息: “爹,刚才我看到砖窑厂那边招临时工,我跟弟弟两个去试了试,管事说我满了十六岁,算一个成年工,弟弟十三岁,算半个工,可以在砖窑厂干一段时间,日薪一分银,包吃包住,而且砖窑厂里面很暖,一点都不冷,我跟弟弟想留在这里搬砖,今天下午就开始上工,所以就不跟你回去了。”王大牛道。 “爹,管事说我是童工,只要完成成年工一半的工作量就行,如果我干的多,会按具体表现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